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网络评论蓝皮书》给出用户画像:啥类型的网友最爱网上评论?

《网络评论蓝皮书》给出用户画像:啥类型的网友最爱网上评论?

发布时间:2018-12-03 15:05 分享到:
11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网络评论蓝皮书: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8)》。中国网络评论用户的特征是什么?用户最爱参与哪些领域的评论互动?最感兴趣的评论方式是什么?且看网络传播杂志一一揭晓答案!

1中国网络评论用户画像有五个维度的特征

蓝皮书将网络评论用户的使用动机和行为概括提炼为如下五个维度的特征。

一是社交互动活跃度。高社交互动活跃度主要表现为经常与好友进行互动,如评论好友的日志/状态、发布信息时@好友等;低社交互动活跃度则主要表现为很少与好友进行互动,以浏览好友动态为主。

二是兴趣享乐评论关注取向。取向的一端是偏集体取向的兴趣享乐评论关注,即倾向于关注与好友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偶像的信息;取向的另一端是偏个人取向的兴趣享乐评论关注,即倾向于关注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公众人物的评论。

三是行业评论关注取向。取向的一端是碎片化的行业评论关注,即在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同时会去浏览行业评论;取向的另一端是集中化的行业动态关注,即不仅关注行业评论信息,还试图基于社会化媒体建构起自己的行业小圈子,结识同行业人士并进行互动。

四是新闻评论关注取向。一类是偏轻松的新闻评论关注,如娱乐评论、体育评论等;一类是偏严肃的新闻评论关注,如时政评论、经济评论等;一类是偏社会热点的新闻评论关注,主要通过社会化媒体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评论。

五是自我表达积极性。积极的自我表达主要表现为愿意在社会化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消极的自我表达表现为很少在社会化媒体上表达对社会事件/见闻的观点。

2超三成网民表示经常参与网络评论互动,卫生、教育、文化领域的转发参与度较高

蓝皮书对网络评论用户进行线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在网络评论的互动参与方面态度较为积极,经常参与网络评论互动的用户比例为36.9%,58.7%的用户偶尔参与互动,只有4.5%的用户基本不转发评论点赞。

卫生、教育、文化领域的转发参与度更高。卫生领域的转发参与度最高,达到54.3%,其次为教育领域(52.7%)、文化领域(49.7%)。而社会领域(36.3%)、军事领域(35.7%)、外交领域(32.6%)的用户转发参与度相对较低。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与自身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领域方面,转发人数占比更高,对事件的主动扩散传播意愿更强。

外交、政治、科技领域的评论参与度更高。外交领域的评论参与度最高,达到45.7%,其次为政治领域(45%)、科技领域(44.7%)。而国际领域(36.1%)、社会领域(33.5%)、军事领域(27.4%)的用户评论参与度相对较低。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用户的经济领域、国际领域、军事领域等信源渠道相对较窄,在专业知识储备要求较高的话题领域,评论人数占比更低,对事件的主动评论意愿也更弱。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对于专业知识储备要求较低的社会领域,其主动评论意愿也相对较弱,这可能与社会领域信源庞杂、舆论环境不佳和事件发展经常反转有较大关系。

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点赞参与度更高。军事领域的点赞参与度最高,达到39.3%,其次为政治领域(38.7%)、经济领域(37.3%)。而娱乐领域(27.1%)、外交领域(19.6%)、国际领域(19.4%)的用户点赞参与度相对较低。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用户对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向互动参与意愿更强,这与我国近年来在这些领域持续发展的社会现实状况有密切关系。相对而言,外交领域、国际领域与用户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正向互动参与度则相对较低。

用户喜欢图片评论,其次是文字短评和音视频评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评论内容依托生产渠道的改变也在不断地演变。先后经历了起步期(1994~1997年),成长期(1998~2008年),繁盛期(2009~2013年),从2014年至今进入到平稳期。网络评论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

在包括文字长评、文字短评、图片、音频、视频、直播、动画、弹幕等网络评论题材中,43.9%的用户非常感兴趣的网络评论题材是图片评论,其次是文字短评和音视频评论。

▲用户“非常感兴趣”的网络评论类型

从网络评论类型的角度分析,40.9%的用户非常感兴趣的网络评论类型是网络媒体评论,其次是传统媒体评论和评论员专栏。

从用户网络评论对不同议题的接触程度来看,网络用户对娱乐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的议题接触度最高,尤其是娱乐领域议题达到45%。用户对国内各领域议题接触度较高,相比而言,对外交领域、国际领域议题的接触度较低。

用性别与关注领域做交叉分析显示,男性相较女性更关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的话题,女性相较男性更关注娱乐领域的话题。

用年龄与关注领域做交叉分析显示,相比于总用户群体,50岁以上的人群对社会领域、政治领域话题的感兴趣程度较高,而对娱乐领域的感兴趣程度较低。30岁以下的人群对娱乐领域感兴趣程度较高,对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感兴趣程度较低。

用学历与关注领域做交叉分析显示,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对政治领域和国际领域网络评论的感兴趣程度远高于总用户群体。

4网络空间出现三大活跃的意见领袖群体

公共知识分子型意见领袖、知识型意见领袖及娱乐型网红是三大活跃的意见领袖群体。

公共知识分子型意见领袖主要指具有特定专业背景并经常就公共议题展开讨论的意见群体,如资深媒体人、高校知识分子、律师、公司高管等;

知识型意见领袖是指以信息分享为主,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同度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知乎、豆瓣、在行、分答等问答社区;

娱乐型网红指以满足网民娱乐诉求为主要目的,因获得大量关注而走红的人,多见于微博、微信、直播网站等社交媒体。

近年来,兴起于问答社区的知识型意见领袖,以及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以意见领袖面目出现的娱乐型网红开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空间娱乐化、商业化的趋势,影响着媒介生态和社会舆论,特别是某些网红对公众的审美观、消费观、生活方式等方面也起到示范效应,具有类似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

5网络评论传播主体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挑战

当前,碎片化阅读、个性化阅读、依赖算法推荐等传播阅读趋势,对内容领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对网络评论也形成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网络评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评论议题容易走向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相应地可能导致关涉公共利益的重要议题弱化,很难引发长时间、高质量的讨论。

一些社会公共生活的评论议题存活时间较短,高质量的、真正影响现实公共生活的讨论较少,这一现象需引起重视。一些热门话题讨论时间不长、容易被取代,促使公众不停追逐新的热点,停留于碎片化、浅层化的认知,而非进行深度思考。特别是与传统大众传播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不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各方意见表达,多方意见在舆论场上的交锋容易引导公众不断变换立场,也容易形成对立和矛盾,意见领袖去群落化,呈现散点传播状态,社会共识的形成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很多网络评论传播主体往往借助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的方法,提高内容变现的转化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评论的内容趋向庸俗化、低俗化。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资讯分发平台,知乎、分答等问答社区都制定了对创作者的鼓励机制,推动了自媒体获利模式的创新,甚至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评论部在转型后的获利模式创新也已越发明显。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公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于网络评论而言,用户为观点付费的意愿也在上升,而且随着移动支付越发便捷,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吸引更多有价值的言论和有专业背景的评论主体进入舆论场,提升网络评论质量。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