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网络舆情行业的这4类“不正之风” 一定要避免!

网络舆情行业的这4类“不正之风” 一定要避免!

发布时间:2019-07-23 15:01 分享到:
网络舆情的持而不息或二次爆发,很多时候是因为网络舆情处置不力或引导不力造成的。在网络舆情的处置和引导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错误?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传播君带你避开这些“雷区”。

01 行业难题

架构明晰,但行业自律等根本性问题尚未解决。

从网络舆情的产业链来看,其完整的产业链由预案、监测、预警、研判、处置、评估、修复七个环节构成。

从需求方来看,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是网络舆情业务的主要需求方。

从网络舆情服务商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技术类企业,依靠自主研发,或依托于研究机构,为舆情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二是网络舆情研究所,他们多由高校创办,为舆情行业提供智力支撑;三是依托于主流媒体资源创建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为舆情行业提供舆论引导。

目前网络舆情行业发展背后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 行业分化初级,距离精细化存在较大距离

网络舆情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监测、预警环节,主要依赖于爬虫、语义分析等技术;预案、研判、评估环节,主要依赖于对舆情规律的把握和对舆情所属行业的理解;处置、修复环节,则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任何一家舆情服务机构想要横跨七个环节并做到样样精通,难度极大。这导致在网络舆情全流程的处置过程中,很多舆情服务机构难以找准自身优势。下一步,网络舆情行业将朝着分工精细化发展,各环节都将形成完整的理论、技术、实践框架。

2 自律组织、行业标准缺失,滋生不正当竞争空间

现阶段,网络舆情行业尚未形成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次级标准。因此在提供舆情服务时,由于舆情服务机构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出现业务承诺与实际服务脱节的情况。

3 “小技巧”当道,“大格局”缺乏

一段时间内,重“技”轻“道”的不良风气在网络舆情行业内盛行。具体表现为,遇到舆情事件不想着如何展开处置,而是试图通过一些技巧来操控舆论。这种现象会让舆情事业从社会治理的“大格局”沦为操控舆论的技巧学。

4 “双向负责”原则尚未内化为服务机构的职业伦理

网络舆情服务机构不仅要对舆情服务委托方负责,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服务机构需要反馈网民的真实情绪、意见,形成客观、公正、有效的研判建议,以达到为需求方合理引导舆论,向公众及时反馈问题,实现良好解决的双向优化效果。目前,部分服务机构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导向,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5 从业者整体水平低,引领型精英人才匮乏

网络舆情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领域,这导致行业内,略懂皮毛的初级人员多,但融会贯通的精英人才却极度缺乏。

现阶段,网络舆情行业从业者的整体水平仍处在低位徘徊,很多服务机构为了弥补短板,通过平衡专业配比的方式来组建综合性团队,虽有一定效果,但是行业内能做到这样的服务机构有限。

02 实操痛点

总体向好,但四类“不正之风”反映舆情处置“痛点”。

网络舆情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实践中的各类处置情况发生快速变革。随着需求方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认知水准的提升,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在舆情处置实践中的速度、态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一些不良倾向也涌现了出来。

1 “根不正”

舆情是实情的表征,舆情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实体工作的问题或大众的误读。

对于舆情涉事单位来说,如果实体工作不存在问题,只需即时澄清事实就能获得较好引导效果。

但如果实体工作确实存在问题,调查、纠错才是最基本的处置步骤。

目前来看,部分舆情涉事单位遇到实体问题引发的舆情,首先想到的是删除舆情来源、封堵发酵渠道,甚至稳控当事人。在舆情应对中,实情是根本,“根正”才能确保后续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舆情决定论”

舆论既不全是无理取闹,也不都是言之凿凿,摆正舆论的位置,是舆情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有一种“舆情决定论”的现象,即对舆论无条件的相信、不加甄别的遵从。

案例:以山东聊城假药事件为例,聊城一名癌症患者的女儿向媒体控诉某医生推荐癌症仿制药致其父亲死亡,但公安机关核实情况以后不予立案。

相关报道引发了网络舆情,迫于舆论压力,公安机关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对该事件立案侦查。

后续舆情发生反转,媒体报道被证实失实。回看事件过程,公安机关原本处置得当,但舆情爆发后迫于舆论压力,而匆忙应对舆情,最终事件发生反转。

3 “愚舆思维”

舆情工作中,“回应速度快了”“解决问题慢了”“处置态度好了”“实质进展没了”等现象也日渐显现。

对于涉事方来说,快速回应、缓慢处置的做法既能满足舆情工作的要求,又能暂时稳住舆情所造成的冲击,最大程度地减少公众的关注度。但事实上,舆论焦点的转移并不代表公众记忆的擦除,一旦二次舆情爆发,势必会受到第二轮舆论冲击。

4 “信息洁癖”

舆论是一种群体声音,由于网络群体的多样性,这种声音是多元的。在现实中,一些舆情涉事方希望得到的全是正面的声音,因此出现了针对负面声音的删帖、灌水等“处置”动作,这会使公众自由表达的声量逐步降低,更多网民转向沉默。

03 发展方向

融科学思维、高新技术与优质人才为一体的规范性行业。

1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行业的适配,提高了工作广度、精度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舆情监测可能会覆盖所有网络传播领域,并逐步由算法替代人工,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的范围和精度。

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完全仰赖计算机技术,它更需要将学术理论、工作思维等理念融入到技术之中,实现技术与网络舆情行业适配。

2 成立组织、完善标准,促成行业自律

在网络舆情行业中,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或监管组织亟待成立,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行业标准,以及监测、预警、研判等各环节的评价体系,促进行业自律。

3 行业分工细化,实现分领域专业化

网络舆情对各行业的细分将更加明显。未来,网络舆情业务的各环节都有可能衍生出次级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分,最终形成产业网状结构。

4 产、学、研融合,扩大专业人才输出

未来,舆情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融合综合高校、研究机构、媒体、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建立集科研、教育、生产为一体的培训机制,让初入行业的人员能够快速融入,同时让已达到一定水平的从业人员也可以找到各种提升渠道。这种人才梯度建设可以满足产业运作的人才需求,还有利于行业准则、规范等的统一培养。

5 网络舆情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革新

对于从业人员来讲,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要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辅助被服务者了解舆论、引导舆论。对于服务需求方来说,舆情工作的根本不是掐掉表面风险,而是拔草式地清除舆情反映的实际问题。

这些科学化的思维必须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内化形成行为模式,才能发挥效应促使网络舆情整体环境不断向好。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